詹剑锋,1976年2月23日出生于安徽太湖。1996年和1999年先后获得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导师,徐凤华副教授)和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孔祥安教授)。 2002年获得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导师,程虎研究员)。2002年7月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国家智能中心)工作, 2004年3月聘任为副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2010年10月聘任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9月聘任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岗位教授。 他创建了International Open Benchmark Council (BenchCouncil, 中文通常翻译为国际测试委员会)并担任了指导委员会主席。 担任了IEEE Transaction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的Associate Editor。他作为创始主编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 士Tony Hey教授一起创办了国际期刊BenchCouncil Transactions on Benchmarks,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s。他的研究领域涉 及到芯片、操作系统、基准测试与标准。
研究总结:
他联合国际数位著名学者发起成立了国际开放基准测试委员会(BenchCouncil),并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他领导的两个项目:大数据测试标准,人工智能测试标准在
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或重要的影响,其中BigDataBench是大数据领域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最广泛使用的基准测试标准之一。他领导的人工智能基准测试标准涵盖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HPC、边缘智能、IoT,
是目前最全面的人工智能基准测试标准。他在数据中心节点操作系统和云计算操作系统领域做出了对产业界有影响力的研究,负责研究的数据中心节点操作系统和云计算操作系统先后以专利(超过36项专利)和软
件整体的方式转移给国际和国内著名公司。他先后获得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杰出成就奖等集体奖。
个人自述:
严格上来说,我没有上过一门计算机课程。不过三生有幸,最后还在计算机研究圈扎下了根,研究方向覆盖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算法。不过,从92年到99年,我在西南交大除了接受铁道工程师和固体力学的一些理论训练外,我花了不少时间倒腾VAX小型计算机和近20多台PC和工作站组成的分布式系统。其实我没有受到詹天佑影响,一切只是命运的随机安排,我当年的大学志愿填的是熊猫养殖和信息工程,后者分数较高,我没有被录取。这段经历确实培养了我对计算机系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在读大学之前和之中,我热衷于在大自然闲逛和冥想。我对自己的推测是对的,读一个工科确实能在无聊和颓废时拯救我。感谢西南交大,近20台计算机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资源,以至于我1999年来中科院软件所读博时,感觉回到了原始社会,非常不适应,写博士论文时,几乎一半靠想象的翅膀飞翔。02年来计算所工作,听了徐志伟老师的报告,才知道我在读研期间独立做的工作正是热门的元计算或者网格。我当年读硕士,一个人折腾分布式系统来做有限元计算,很新潮也很艰难(当年的网管,一到放假,就把网络全拆了,故意给我们设置各种障碍)。读研究生期间,我独自写了一篇英文文章寄给Computer & Structure(可是SCI哦)评审。Reviewer说,文章立意很好,但英文句子太糟糕(生不逢时,没有遇到Grammerly的时代)。我在读硕士期间,在系统仿真学报和计算机仿真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以我现在的视角来看,当年的硕士论文工作还是有些勇气的,题目并不容易,关键是只有我一个人工作(导师的专业是固体力学),而且当时正遭受命运的厄运。写下这些文字时,我非常怀念英年早逝的导师孔祥安教授,愿他在天堂安好。
http://www.benchcouncil.org/EChip/index.html
http://www.benchcouncil.org/benchcpu/index.html
http://www.benchcouncil.org/AIBench/index.html
http://www.benchcouncil.org/BigDataBench/index.html